职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有哪些?

职业选择的核心要素

每个人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,都会有不同的要素组合,即有眼下利益考量,如工资、交通距离等,同时又有长远利益考量,如职位、发展空间等。但哪些要素相对而言更为重要?作为资深猎头顾问,总结职场万人成长经验,一般来说可以帮助你解读职业成长的规律,针对每一位个体,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成长建议。首先,我们需要在几个维度上达成共识:

1、工资——那是你“出售”的价格

自己的价格由什么决定?三个要素:该行业岗位平均薪资+该公司平均薪资+你的评估价格/3=你的价格。例如:互联网行业前台的平均薪资6K,该公司同类岗位平均为5K,你的评估价格(形优秀、普通话标准、良好教育背景)6-8K,该公司可能给你的OFFER在6-8K之间。

职场必须认清一个本质:工资多少不是你“想”要多少就应该得到多少,而是你本人的实际市场价格假如你值10K,但你简历做了水,又特别擅长于面试、谈薪,最后某公司以15K薪资发了OFFER,百分百可以确定的是,几个月后要么降薪,要么走人。所以,OFFER并非薪资越高越好,你需要针对自己的综合能力、该岗位的社平工资、本企业的薪资构成等几个要素综合衡量。

2、职位——台上是演员台下是观众

任何一家公司,老板都是总导演,你在这家公司的平台上,扮演主角、配角还是群众演员,对你的视野、格局、成长速度、环境适应、能力展示、创造力发挥等,一定是不一样的,不论大企业还是小公司。500强企业的前台和中小企业的人事经理比较,我们更看好后者的未来职业成长。所以,职位很重要

很多人感觉只有到了某个年龄才可能担任某个职位,对于多数人来说,确实是这样,但并不排除少数职业经理人用3年完成了多数人10年才完成的职业提升。

3、成长性——学到的东西、接触人的层次

同届大学毕业生,两个条件都不错的女孩,A做了月薪5K的前台,B选择了底薪4K的销售业务员,8年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?A可能终于通过自己努力做到了月薪10K的行政经理,而B已经是带几十人团队、年薪超过50万的销售总监。如果你初入职场,挑战性越强、专业性越强的工作,你的职业成长才会越快!

4、行业前景——不要选择夕阳产业

谁也难以预测未来几十年的情况,但基本趋势可以分析,比如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对纸媒的冲击,现在你选择进入传统出版行业,肯定是不明智的。

5、兴趣——太讨厌的职业就算了

人一生职业至少30年,甚至40年,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,30岁之前你还有机会重新选择行业、岗位,30岁之后,重新选择行业、岗位的机会很少了。除了少数职业,如医生、教授、律师、会计师等专业性极强的职业,或成为500强企业的高管。对于多数职业来说,女性过了35岁、男性过了40岁,你的职业生涯就开始走向下坡了。所以,女性35岁、男性40岁的职业高度,即决定了你职业生涯的高度。当然过了这个年龄,你仍然可以选择创业而实现职业人生转型,但对于多数人来说,并没有这个资本和勇气。所以,大学毕业后3年内必须完成自己的兴趣认知和擅长分析,选择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,坚持作为一生的职业发展目标!

我们认为大学生或者更前置的职业规划都是纸上谈兵,最佳的职业规划期,是你进入职场以后的3年之内。职业规划并不复杂,可以用一句话概括:你擅长什么、能做什么、能做好什么,以此确定一个职业目标,目标拆解为每三年一个节点,五个点的结果累加基本就决定了你一生的职业高度。

6、舒适度——交通距离、办公环境、工作负荷。

舒适度包括交通距离、办公环境和工作负荷等。其实对于职业人生来说,舒适度是应该排在职业选择的末位,但遗憾的是,多数人都将舒适度作为除工资之外的第二个选择。不是舒适度不重要,而是舒适度与上述几项要素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!特别对于刚刚进入职场不久的员工,放弃或忽略几年的舒适度,才可能获得未来几十年的舒适度。

“钱多事少离家近”也许是很多人认为“好工作”的标准,但其“好”实则温水煮青蛙,相当于慢性吸毒,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日渐颓废!

7、大龄求职困惑

城市白领,互联网行业35岁是职业死亡线,传统行业一般会到40岁,问题是,全国4.5亿劳动力,85后(37岁前)仅60-80%左右,也就是说,有20-40%约9000-18000万人年龄超过37岁,这部分城市白领劳动力就业的出路在哪里?可以参照我给出的建议:《职业生涯,前半场做深,后半场做宽!》

以上内容为互联网转载,如有侵权,请联系网站进行删除!

分享 :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