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职业规划,就是分析他人的职业成长路径,结合自己的特点和擅长找到最佳的个人职业成长方向。职业成长好的人,有二个共性,一是脚踏实地,二是懂得仰望星空。
前段时间推荐互联网大厂的一个岗位,客户公司跨部门面试最后出现了争议,有面试官评价他:具体事情可以做的很好,但是,思维高度不够。最后所在部门Leader说,就是想要一个这样的人,把自己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,最后这位人选录用了。从猎头角度分析,这位人选属于脚踏实地,但却没有仰望星空,如果不改变思想,他的职业高度也仅限于此了。
当然,每个人的特点和擅长不同,他可以走得再高一点,也可以停留在做好具体事务的专家岗位上,或许,他本人喜欢忙于具体事务的感觉。

在职场打拼,脚踏实地才能做好一件又一件具体事情;但如果想走得更高,仅仅能将具体事情做好还是不够的。在具体事务中抽身出来仰望星空,才能使自己能够站得更高,看得更远。
仰望昨空不是一句空话,包括:
阅读——不断补充思维营养;
复盘,定期分析自己一段时间工作的利弊得失,拾遗补漏;
判断,盯紧未来发展趋势,好比你站在高处手握一个望远镜观察前路。
当然,判断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。具备逻辑思考能力的人思维顺序是:事实真相-判断是否-选择立场;而不具备逻辑思考能力的人思考顺序是:选择立场-选择立场-选择立场。有些人,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专家,在经济趋势、俄乌战争、国际局势等方面的判断为什么一而再、再而三失误?就是这些人缺少逻辑思考能力。

所谓人生百年,其实有效人生只有50年左右。22岁大学毕业之前,经济还没有独立,那不算有效人生。所有依赖性的人生都不算有效人生,只有独立、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未来生活方向才算有效人生。正常人活到80岁,但是,70岁之后绝大多数人也不算有效人生了。因为无论你有多少财富,身体机能已经很难支撑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。当然,个例总是有的,比如储时健,74岁出狱创业;再比如84岁还在健身的王德顺。。。但是,这毕竟是个例。所以,人生的有效生命不过50年。
50年说来不短,但是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。人类已经有6万年历史,进入知觉时代也有5千年了。50年,不过是人类知觉时代的1%,5千年的人类历史中无数载入史册的大人物,也不过是历史的一粒尘埃,没有谁可以不朽,也没有谁可以永生。说来人生其实本无意义,意义是每个个体赋予了一段有价值的事情,才使得生命有了价值。
有效人生50年,其中的黄金职业人生更短暂。中国现实职场,35岁基本是职业顶峰,再高点也一般不超过40岁。所以,黄金职业人生不过十几年,而这十几年的黄金职业人生周期,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高度。
在地铁上看到黄金职业周期的年青人很多都在打游戏,每天上下班公共交通上按2个小时计算,一年270个工作日就是540个小时,累计就是三个多月的工作日,足够读几本好书,或者学习一项技能。

乔布斯说,生命有限,所以不要浪费生命重复别人的生活。进一步往深了说,生命有限,也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。
现在不少年青人“躺平”了,躺平也是一种人生选择,只要你躺的足够舒坦,别人怎么看就并不重要。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躺平?如果是喜欢这种生活方式,那么躺平对于个人来说就很舒服;但是,如果是“被迫躺平”,即恐惧、懒惰或者失掉了竞争的信心,那么,躺平就一定不舒服。现在职场竞争确实很残酷,失业率高达20%,但是,只要分析一下失业群体你就会发现,绝大多数失业者都缺少在职场上任何一项职能的核心竞争力,作为猎头,我们推荐的中高端人才,这个群体不但没有失业,他们仍然保持了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职业发展持续提升,差距在哪里?——他们大多不属于每天地铁上二个小时打游戏的群体!
人无远虑必有近忧,假如你目前虽然有一份相对“稳定”的工作,仍然要思考一下:三年以后我做什么、五年以后我做什么?40岁以后我还能做什么?将这个问题想清楚了,你,就应该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干点什么!
